近日,海安市隆政街道“法治体检”服务团在给某机械制造企业“法治体检”时,发现该企业存在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、社保缴纳不规范等问题,于是及时协助该企业完善用工制度,避免了潜在风险。
今年以来,海安市司法局聚焦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需求,接续开展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深度“法治体检”服务,深化司法所、基层法律服务所结对共建,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。
协同联动,增强“力度”
发挥司法所牵头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主体作用,遴选了56名政治素质高、业务能力强、经验丰富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,优化“法治体检”服务团队伍。注重与区镇街道、行业协会、商会等多方主体的协同合作,发挥公职律师、村(社区)法律顾问作用,汇聚专业力量。坚持无事不扰、有求必应,15家司法所与16家基层法律服务所按照“优势互补、分工协作”工作原则,发放《海安市涉企风险防范1+N指导清单》,规范各类经营主体运营。积极召开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座谈会,面对面交流,摸准企业法治需求。完善“一站式”解纷平台,提供免费法律咨询、纠纷调解等法律服务,维护社会和谐稳定。
把脉问诊,提升“精度”
依据经营主体性质、所属行业等差异,分类施策,量身定制体检清单,开展一对一“法治体检”,精准识别“法治体检”中的问题,从专业角度提供可行性方案。通过举办专题培训、开展法律讲座、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,为企业提供多维度的法律服务,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。针对农业企业、制造业企业等不同类型市场主体,增设“农业经营合规指引”“涉外贸易法律风险提示”等定制化模块。积极发挥“法治民意直通车”作用,通过实地调查问卷、法润民生微信群等实时收集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法治需求。目前,全市共走访小微企业、个体工商户365家。
防微杜渐,延展“深度”
健全常态长效机制,建立“法治体检”档案,提升服务专业性,构建“法治体检—问题诊断—方案治疗—定期复查”的闭环服务体系。强化与工商联、商会等部门的信息沟通,积极发挥18家商会调解组织作用,做优商事调解工作。将法治体检工作与普法工作有机结合,创新“线上+线下”普法模式,以“企业自主点单+部门送法入企”的方式,提升企业法治意识。将“法治体检”工作与深化基层社会治理紧密结合,定期发布典型案例。推动司法所因地制宜,聚焦“法治体检”工作,着力打造“一所一品”亮点。切实整合资源,与市法学会企业权益保护分会联动,做优‘si法’解忧茶品牌,提升工作质效。